首页 画家简介 艺术年表 艺术交流 出版画集 国家收藏作品 获奖作品 艺术评论 作品展示 回忆录 联系方式


艺术评论

《精韵苍厚,尽情和谐》
--覃绍殷作品观感
苦墨 帅立功

    我喜欢覃绍殷的画,因为它气韵生动,精韵苍厚;我喜欢覃绍殷的画,因为它骨法
用笔,穆静雅逸,充分展示了那水晕墨章的中国画水墨技法深厚扎实的基本功。所以覃
绍殷老师的画集,我爱不释手,也是我经常研修的一本参考书。这次有机会能参加覃绍
殷作品研讨会,我感到十分高兴,因此我去得很早。当我第一个签到后,就迫不急待地
到展览厅静静地拜读他的作品。那宁静映月的漓江夜泊,那古木参天、浓荫神奇的原始
森林,那浪拍滔天、汹涌澎湃的红水河畔,那雨意朦胧、扑朔迷离的漓江烟雨,一副副
美丽的画卷,把人们带入那碧波荡漾、清澈透明、心旷神怡、“船在青山顶上行”优美
绝伦的仙境之中......
    他的作品精韵苍厚,精韵者乃笔精墨韵。笔精石用笔精炼老到,沉着高古,有深厚
的功力。墨韵者则是墨分五彩,能充分掌握浓、淡、干、湿、清、焦、破、泼、积、宿
千变万化的多种墨法。中国画的精髓莫过于笔精墨妙。笔法与墨法是中国画的基本要法。
用笔强调“写”与“灵”,用墨在于“活”与“润”。笔立形质,线立其体,墨显其面,
点提其神。在覃先生的山水画中,他运笔以中锋为主,侧锋次之,行稍慢有拙味,拙而
厚古,加上焦墨干笔皴染,积墨层次分明,因而所画的山石浑厚苍劲,分量极重。远观
有势,近看有质,无论粗笔,细笔均无轻飘浮躁之感。他每一笔功夫到家,并能在勾勒
用线之间表现出山石的质感。这种一笔到位,浑厚古拙,笔笔入木三分的精妙笔法,则
看出如不经过数十年的耕耘苦练是达不到如此纯青的火候。正如明.董其昌在《画禅随笔
中》曰:“古人画论有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此最悬解,吾以此悟高出历代处。”
而覃先生之用笔正达到了如此高超的境界。韵者,墨气十足,气韵生动,“以墨为形,以
水为气”。除用笔之外,还要讲究用墨,浓淡干湿,焦破泼积,墨分五彩,水墨淋漓,方
能气韵为先。覃先生的用笔用墨讲究大气大势,他既讲究一次性的用笔用水,也讲究多次
积墨皴染。其画面黑而凝重层次井然,脉络分明,墨气深沉,黑而不滞,深而不死,苍莽
厚实,气韵隽永其中。
    我们观佳作《雨后山更新》,这是一幅写作者胸中激情的作品。他在一大片浓重的泼
墨与破墨之中,并以卧锋疾笔,干湿并用一气呵成,画出了一组高低不平,错落有致的整
片杉林。它透过大片重墨焦墨由深渐浅的浓荫参天的林梢与由远而近的树林相接,显示出
莽莽林原,高山幽壑的雄奇之境。一练飞瀑从天而降与雨后森林朦胧苍茫连成一片。这一
片灵光飞瀑的白与近景的漆黑的森林产生强烈反差,再加上逆光的处理,犹如佛光普照身
临其境,十分新奇壮观,使人观之小中见大,咫尺千里。在大片的浓重的泼墨破墨之中,
再以石绿石青泼彩拓印挥洒,其彩墨交迭相渗互映气韵万千,真乃巍然大观,大有张大千
泼彩之势。使人凝神久视过目不忘。
    一幅艺术作品的空白过多太“花”太“碎”是中国画最易犯得毛病。要克服这毛病就
要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要善于整理画面的调子的和谐统一。这是完成一幅中国画最关键、
最后的一道工序。他不但要看一个画家笔墨渲染的功夫技巧,还与他的学识、修养、知识
广博的整体素质和调控艺术的驾驭能力分不开的。我认为在这方面正是覃先生的绝活,也
是他的长处。他不但“穷理尽情”充分发挥中国画国粹的优点,尽情发挥中国画宣纸、笔、
墨的性能,同时发挥他的用笔、用墨、用色的国画技巧。更重要他善于运筹帷幄对整幅画
面的调子的总体把握。观覃先生的画,大至巨幅中堂,小至斗方小品,他都非常着意刻划,
精心把握,从不马虎。如《秋林》这副以表现大片绿荫遮天的原始森林,前景高耸云天的
几株参天古树,纵横交错,其整片语整片之间,株与株之间枯枝树叶渲染得苍润厚实,统
一整体,又染出由近到远的层次关系,使画面既有层次感又有整体感。虽然在60年代广东
名家黎雄才来广西时,覃先生曾跟随黎老一段时间,黎老特重视一幅画整体的把握,但在
既重视整体又重视层次这方面覃先生又有新的迈进与艺术上的超越、突破。这种“胜于蓝”
的精神,更表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慧心的领悟。
    覃先生的画,不光是笔精墨韵,苍润浑厚,尽情和谐,还有其章法的密满,干湿的对
比,墨白的交替,虚实的节奏,空白的藏露,点景的巧拙,格调的雅逸等等方面都给我们
带来无限的启迪。无限的扩展,隽永的回忆和无限的思考,都值得我们认真的拜读和学习
研究。








旗峰阁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