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画坛人才倍出。开山劈路的艺林勇士与衰年变法的画海老将争奇斗艳,形成多元的艺
术格局。在绘画浪潮中,覃绍殷属于苦学一类学者型的画家,既不随波逐流湮没个性,更不追
赶时髦来“转饰自己”。他以严谨稳健的方式醇墨溢彩,不断完善自我,进行着山水画的创作
和艰辛的探求。
1971年,覃绍殷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调动出深厚的写实技巧,以苍劲线条勾皴浅彩润染的
抒情笔调,创作出国画《通途劈上彩云间》.表现出万人汇集建设支柳铁路的宏大场景。该画
入选全国美展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制成单幅年画向全国发行。这一力作使他在美术界展露头
角。1979年6月,他应文化部的邀请,赴北京参加中国画创作活动并受到叶剑英元帅的亲切接见,
有幸和刘海粟、李可染、钱松碞、朱屺瞻、陆俨少、黎雄才、宋文治等艺术大师在一起挥毫作
画,得益匪浅。这一机遇,使覃绍殷的山水画创作出现新的转机——从应物象形的表现自然进
入到注重笔法佳构渲染出的山水画意境。1981年创作的《瑶山宝库》人选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
美术作品展览,次年《红水河苏醒》再次入选全国美展,这一时期,画家开始线面结合的探索,
强调气势而使作品渐渐丰满起来。1984年创作的《半边渡》则显示出更大的灵活性,粗犷厚拙的
笔墨增大了作品的意味。这标志着覃绍殷在峰回路转的选择中找到了艺术生活的根据地,至此,
他将丹青洒向神奇的桂材山水。
1982年由覃绍殷主笔和龙廷霸合作的《奇峰秀水寄深情》宽1点6米.长5点4米的大幅山水画,
作为桂林市人民政府赠送给熊本市政大楼落成纪念的礼物,悬挂在熊本市政大厅第一贵宾室内,
展示出“美丽山水润生灵”的诗情画意。1985年他主持画院领导工作以来,在艺术上主张继承传
统、深入生活。鼓励画家向多学科渗透,形成自己的绘画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面貌.在频繁的社会
话动中,他仍坚持笔耕墨掇,使作品登上新的台阶。他的作品入选《91年全国第一届山水画邀请
展》并编入该展作品集,曾二次出访日本,进行讲学活动并和日本画家伊藤寿先生联合举办“日
中友情三人展”。苍润朴厚的《清漓晴晓图》(作于1987年)荣获日本横滨市长奖,还有作品被
全国人大会堂、天安门城楼、周恩来纪念馆、中央电视台及全国部分的省市博物馆陈列和收藏。
他的传略和作品分别收人《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现为广西
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桂林市美书家协会副主席,还兼任广西民族书画院副院长。
覃绍殷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节奏是山水画的生命。作品通过状物传情升发意境,节
奏使其延绵起伏充盈着灵气与活力。如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的作品《红军坳》,苍茫的青山峰谷
与松涛云梯交织成“金戈铁马”的旋律,具有一种雄浑旷达的气度。近几年,他的作品又发生了
新的变化,在线面结合的基础上泼墨泼彩,刚柔相济,明晦变幻,形成山岚烟云节奏的虚实美。
当然,这种墨彩的结合在画面上有时显得生硬与突然,重形的笔墨渲染在定程度上淡化了深藏的
意蕴,但这毕竟是画家进行画面筑构的一种互补生发的尝试。这种延续艺术个性,不断充实、完
善的自我修炼,将促使覃绍殷从苦闷的迷局中解脱,迈步登攀艺术高峰。他依然认为,艺术创作
并非笔墨游戏,而是一个倾注画家情感,净化自然的酿造过程。他有个新的构想:将游历名山大
川的切身体验融入桂林山水的奇峰洞壁,让秀气和博大水色交融形诸笔墨意象,以此展示出桂林
山水亦秀亦雄的俊美隹境。
覃绍殷在自然的启示下,点燃起心中的一把火,一把艺术之火.在岁月的升腾中熔铸着山水
之魂。
我们将看到覃绍殷浸润自然的新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