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画家简介 艺术年表 艺术交流 出版画集 国家收藏作品 获奖作品 艺术评论 作品展示 回忆录 联系方式


艺术评论

画册序
 (黄铁山)

    “半亩方圹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用朱熹这首《观书
有感》表述我对覃绍殷绘画艺术的观感,实在是恰当不过了。在覃绍殷的国画艺术这似乎有限的“半亩
方圹”中,却创造出了无限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艺术境界,它是那样自然、和谐、清新、浑厚,给
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权威的《中华书画家》杂志对他的推荐语写得极为精到、准确:“覃绍殷是一位
勇于创造的艺术家,有自已明确的美学追求和独立的艺术品格。在创作中以真挚的情感贯串始终,漓江
的水色天光、奇峰倒影在他浑厚老辣的笔墨下独放异彩。”若问覃绍殷艺术为何能达到如此境界?因为
有丰瀛长流的源头活水!

    这源头活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传统,二是生活,三是创新。

    学习传统对国画艺术尤为重要,对中国画优秀艺术传统是否从心里敬畏,是否能虔诚地“以最大的
功力钻进去”把传统学到手,是确定艺术品格高低、文野之分的关键,覃绍殷是深谙此理的,从学生时
代起,他就崇致宋画,对李、刘、马、夏四大家更是钟爱有加,并且认真地下苦功,一幅幅临摹,这坚
实的“童子功”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然,传统是一条历史发展中的长河,所以覃绍殷
的学习也从未停步,特别是1979年他有幸应中国文化部之邀,到北京参加中国画创作组,与全国名家共
同创作,这这一次学习“新传统”的极好时机,更使他从各方面受益良多,为此后兼容并蓄成大器的创
造提供了直接的丰厚的养料,使他的艺术也从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颠扑不破的艺术规律,“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是山水画的生命线,覃绍殷在这方面所下的苦功应该说是首屈一指的。从生活的广度看,祖国大地
南到天涯海角,比到吉林长白山,西到昆仑天山,东到崂山、大海,三山五岳都留下了他艰辛的足迹,
为“搜尽奇峰打草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通过比较研究,深化了他对本土题材创作的认识和理
解。从生活的深度来看,他立足本土,走遍了广西的苗山瑤岭、壮乡侗寨,对桂林漓江更是通过长期的
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徒步写生、观察体悟中,加深了全方位的认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逐步进入
了一个与漓江“神遇而迹化”的境界。在覃绍殷的山水画中,他代漓江而言,艺术漓江脱胎于他,他又
脱胎于漓江,“物我合一”构成了覃绍殷艺术的内在动因,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在众多的漓江山水画中脱
颖而出、感人至深、获得成功的原因。
  
    当然,在艺术创作中学习传统、深入生活,最后都要落实到画家个体的创造,要“我之为我、自有
我在”,创立自己的“我家我法”,覃绍殷通过55年的坚忍不拔的努力,终于在国画艺术中创立了自已
的一格,有了自己的图式特征、笔墨技巧、水色韵味,乃至细部的刻画手段,基本上形成了自己完整的
艺术体系,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你也许可以从中依稀看到借鉴的影子,例如:宋画的严谨、大气,近
人李可染画漓江的厚重和墨韵,白雪石画漓江的清丽,张大千的大泼彩的宋文治的小泼彩,黎雄才的松
石和陆俨少的骨力......但他却实现了自已的再造,把各家各派之法化成了覃家山水的“我家我法”,
这应该是造就覃绍殷艺术独树一帜的根本原因。

    时光荏苒,我们这些大学的同窗都巳过了古稀之年,不过覃绍殷笔力仍健,创作正呈旺盛之势,按
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正当“生命质量期”,我相信他会有更令我们刮目相看的创造,去攀登国画艺
术的新高峰! 






旗峰阁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